随着2012年12月28日《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于2013年7月1日起实施。本次法律主要修改劳务派遣的有关规定,严格劳务派遣规制。
对用工企业而言,企业合法的用工方式有哪些?劳务派遣不得超过总用工量的多少比例?同工同酬如何规定?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方法如何理解?三性岗位如何理解?
对派遣企业而言,法律对劳务派遣企业资质有哪些新规定?行业行政许可如何规定?现有的劳务派遣工如何安排?新的劳务派遣如何操作?法律修订后,劳务派遣行业往何处去?
●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起草有关劳务派遣管理的规定,作为《劳动合同法》的配套规章,对劳务派遣企业前置审批、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责任等将作出明确规定,这将对企业目前的用工产生什么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公司组织业务人员参加了由一下嘉宾参加的有关法律的具体实施细节及应对措施的研讨会。
分享嘉宾
1.余明勤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
2.程延园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副所长
3.韩智力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集团副总编辑
4.白永亮 中国劳动保障报社法律事务中心高级顾问,清华大学劳动法博士
二、研讨内容
(一)《劳动合同法》修改重点和具体内容权威解读
1.《劳动合同法》修改的背景和重点;
2.立法主要规范劳务派遣的哪些内容;
3.临时性、替代性、短期性岗位如何划分和认定;
4.劳务派遣不得超过总用工量的多少比例;
5.同工同酬如何规定、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方法如何理解。
6.劳务派遣企业资质有何新规;
7.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会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二)企业多元化用工实务、案例分享与管理创新
1.直接用工、劳务派遣、业务外包、人事代理等多种用工形式的区别、利弊分析;
2.新法下,用工单位是否还能使用劳务派遣员工,如何使用才合法;
3.新法下使用非“三性”岗位对用工方会造成什么法律后果;
4.新法下用工单位如何操作实现合法同工同酬;
5.用工单位避免派遣员工身份混同的措施和方法;
6.用工单位连带责任的认定和风险转移;
7.用工单位如何行使对派遣员工的退还或退换权;
8.规章制度如何有效适用派遣员工;
9.异地派遣、转派遣、自我派遣有什么法律风险;
10.业务外包的劳动风险和责任如何避免。
(三)劳务派遣企业法律风险应对与防范
1.法律对劳务派遣企业资质有哪些新规定;
2.新法下派遣企业行政许可的标准是什么;
3.现有的劳务派遣工如何安排,
4.新的劳务派遣如何操作;
5.新法下派遣方面临哪些管理风险;
6.新法下派遣员工的劳动合同如何规定同工同酬;
7.劳务派遣中的经济补偿金责任如何分摊;
8.劳务派遣配套规定对劳务派遣企业前置审批、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责任等将作何明确规定,企业如何应对。